九江九聚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九江九聚网 首页 九江资讯 查看内容

国之功勋 千古流芳 九江市社会各界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

2021-5-24 16:47| 发布者: 永远大九江| 查看: 949| 评论: 0

摘要: 5月22日13时07分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,举国同悲。家乡人民更感悲切,市委、市政 ...

5月22日13时07分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,举国同悲。家乡人民更感悲切,市委、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对袁隆平院士的辞世表示沉痛悼念,并向其家属及亲友致以亲切慰问。我市社会各界人士也以不同形式对院士表达家乡亲人的哀悼。

在德安县隆平广场和稻田广场的隆平雕像前,德安县广大干部群众来到这里,对袁老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,致敬袁老的探索精神、科学精神、奋斗精神、家国情怀以及高尚情操。

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袁隆平老家袁家山,100多名村民、游客、志愿者集体驻足默哀。大家纷纷表示,袁老的辞世,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损失,要化悲痛为力量,深入传承德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——“隆平精神”,牢记肩上使命,加快奋起步伐,不负袁老对家乡的关怀与期望。

德安县作协部分会员当天撰写诗文,深切悼念袁隆平院士。“毕世田头转,泥鞋共雨淋。迎风何止步,育穗总牵心。功在千仓满,情连万腹深。鹤音传故里,难抑泪涔涔。”“一粥一饭永留香,一雨一花泪茫茫。云雷滚滚泣哽咽,菊思弥弥述悲凉。他,辗转民间救世,英魂九州绵长。”字里行间,表达了对袁院士离去的万分悲痛之情。

袁隆平院士是九江学院的名誉教授,得知消息后,九江学院师生无不悲痛,纷纷在微信、微博等社交平台留下对袁院士的缅怀之情,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:“一日三餐,米香弥漫,饱食者当常忆袁公”“国之功勋,民之福泽,永远怀恋!”

22日当天,九江人的朋友圈被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刷屏,大家都纷纷表达了对袁院士离去的深切悼念之情。他们相信,袁老没走远,他是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,他曾说过,希望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,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,如他所愿。

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,无党派人士,九江市德安县人。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,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被誉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,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,中国工程院院士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中国发明协会会士,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,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
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,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,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,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,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,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。

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发明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。提出并实施“种三产四丰产工程”,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,出版中、英文专著6部,发表论文60余篇。

2018年9月8日,获得“未来科学大奖”生命科学奖;2018年12月18日,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,颁授改革先锋奖章,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。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袁隆平“共和国勋章”。2020年11月28日,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。

袁隆平院士是德安县人,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,祖父袁盛鉴就葬在德安城郊万家山。2004年9月,应家乡县委、县政府邀请,阔别故乡多年的袁隆平院士回到德安。全县人民夹道欢迎,场面热烈空前。2015年和2016年,袁隆平院士接连两次来到家乡,为省级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,为新建的隆平学校颁发奖学金,为超级稻基地测产。袁隆平院士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,把德安列为高产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,把Y两优2号、超优1000等新研制的超级稻品种放在德安试种,每年都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安实地指导。经过十多年的尝试和探索,德安的超级稻亩产已经接近1000公斤。袁隆平院士在德安设立了隆平教育奖学金,并亲笔为德安一中、二中、三中、隆平学校等多所学校题写校名。隆平广场、隆平公园、稻田广场、隆平大道,德安县处处体现着隆平元素。

据长沙当地媒体报道:5月22日14时许,在家人陪伴下,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,坐在一把椅子上,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,面容悲戚。“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,但他还能讲话时,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,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,把杂交水稻推广好。”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说。

今年3月,91岁高龄的袁老,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,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,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。入院之初,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:“外面天晴还是下雨?”“今天多少度?”有一次,护士说28℃。他急了,“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!”回忆当时的场景,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:“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,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。”

去世前两个月,袁老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。2020年12月,袁老已满90岁高龄,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,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。这次到三亚,因为腿脚不便,袁老不能经常下田,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,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,做详细记录。有一次,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,没来得及通知秘书,就单独叫上司机,赶了过去,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。每天吃饭、散步、临睡,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。

广告服务|小黑屋|手机客户端|手机版|Archiver|九江九聚网 ( 赣ICP备14005607号-2 )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Designed by 999test.cn

GMT+8, 2024-10-23 12:25 , Processed in 0.046182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赣公网安备 36040202000101号

广告服务|小黑屋|手机客户端|手机版|Archiver|九江九聚网 ( 赣ICP备14005607号-2 )

GMT+8, 2024-10-23 12:25 , Processed in 0.04620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Designed by 999test.cn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