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7月份以来,大范围高强度的暴雨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水位上涨,我市汛情告急。 这样的暴雨,令九江人印象深刻的就有两次,一次发生在7月2-3日,一次发生在7月8-9日。很多市民疑问,今年到底为何有这么多雨?今年持续这么久、这么强的暴雨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吗?记者带着疑问,走进了市气象台。 7月以来 全市各地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我市各地降雨极端性十分明显,根据市气象台的统计资料显示,7月上旬,我市平均降水量为347.9毫米,降水异常偏多,较常年同期偏多4.1倍,历史同期排第1高位。全市12个站点的累计雨量均突破历史极值。其中永修站、彭泽站、庐山风景区站三地降水量分别为476.3毫米、444.7毫米、396.8毫米,位列前三。 4-6月全市降水略偏少 关心天气的市民大概能留意到,今年4-6月,总体来说,全市多晴好天气,雨水较少。全市平均气温22.1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0.9℃,列历史同期第四高位。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73.2毫米,较常年同期(645.6毫米)偏少1.1成。 今年上半年,我市主要气候特点为气温明显偏高,降水略偏多,且时空分布不均。平均降水量1066.9毫米,较常年同期(951.4毫米)偏多1.2成。“总体来说,今年进入汛期以来一直到6月,九江的降水并不是很明显,最强的降水主要还是集中在7月份。”市气象台副台长杨超说, 进入6月,降水开始逐步增多。据统计,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83.8毫米,较常年同期(250.2毫米)偏多1.3成,其间还出现了三次大到暴雨、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。 梅雨锋常踞长江中下游 说到长江中下游的降雨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梅雨。杨超说,今年降水量多,主要是由于梅雨锋偏强,常踞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的。 常踞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,用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暖空气和冷空气互相较量的结果。一般情况下,江南地区在6月中旬入梅,然后7月上旬出梅。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就迎来了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,雨带北抬到华北地区。 “往年7月中下旬的时候,九江已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进入晴热高温天气。”杨超说,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不够强,而经向环流和东北冷涡又比往年更为活跃,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交汇,导致梅雨锋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摆动,“梅雨锋不走,这个雨水就不得停。” 另外,杨超还提到,7月以来的零台风记录,这也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降水显得更为集中。“一般来说,台风会打乱降水的节奏。”往年7月,至少有一至两个台风会影响我国。 不过,从7月21日开始,副热带高压已经西伸北抬,我市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,将进入晴热高温天气。这也就意味着,前期的凉爽天气在未来一两个月将不复返了。
|